“双碳”背景下的“县域碳最优”
【资料图】
——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
林楠 张世豪 冯浩
中能传媒:我们看到在新昌,企业利用光伏、储能、用能检测平台参与“用碳”最优,个人通过空调调控参与“用碳”最优,这对其他地方来说,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呢?
王志轩:“用碳最优”本质上体现的是在能源、电力使用这个环节,如何能够使系统发挥更大的低碳调控的功能。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式是“源随荷动”。但是,在以低碳的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模式下,是需要“源荷互动”,甚至是“荷随源动”
从目前电力系统运行规律来看,在新能源体系下,在供热和供冷负荷大的情况下,往往造成用电紧张,此时,仅靠提高供应侧难以满足要求。那么我们可否在需求侧,如空调集中的场所适当调高空调温度,或者减少可以中断的电力前负荷,如把洗衣机的时间调整到用电低谷地方。当然,当系统有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可能弃去的时候,一些用电器具可以打开使用。这样,在不影响、少影响、或者保障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就可以使新能源发电更多地被使用,电力系统更加安全,从总体上减少了碳排放。所以,这个“用碳最优”的方式不仅是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而且是可以不断扩大范围、加深程度的。这在用电管理上也称电力需求响应。
从政府主导和投资,电力主建和运营的新昌县能源双碳监测(智控)平台的例子来看,他们的做法是先进的。这个平台的功能是十分强大。其中就可以起到像“虚拟”电厂的作用,也就是说,不是一家一户,而是把各种用户资源组织起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达到“用碳最优”。
如果从普遍性角度去解读“用碳最优”,我认为一是体现在通过用户的用电调节减少高碳能源使用,增加低碳能源使用;二是体现在不增加、少增加新的发电和输电设施的情况下,保障电力安全供应;三是在总体上满足用户用电情况下,减少用户用电成本。
中能传媒:可以看到“县域碳最优”的成果,包含着电力公司、政府部门以及每个人的努力。请问您怎么看“县域碳最优”?
王志轩:其一,“控碳、限碳、减碳、用碳”四个方式是各有内涵,但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的新探索、新实践、新经验。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不断的迭代更新,相信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二,坚持了全局统筹。“双碳”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全国统筹,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地方,只是要坚定不移地在全局找到区域的定位和作用,然后在区域中做到区域统筹。“县域碳最优”是一个区域统领性理念。一是最优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减碳相统合的高质量发展上。中央明确,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不仅是减碳一个目标,而“最优”才是目标。对于减碳来讲,全局最优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是,碳存在“泄露”问题,即一个环节的减碳可能造成另一个环节的增碳,一个地区的减碳,造成另一个地区的增碳。所以“县域碳最优”既要体现出在全局中的作用,又要体现出在区域中的整体作用。
其三,电力系统是能源、经济社会转型的主力军。要把新型电力系统建立在坚实的能源资源、电网条件以及与经济相适应的基础上。新昌县在构建能源供给新格局,以光伏、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成为装机主体、电量主体,新能源机组逐步具备主动支撑电网调节的能力,实现清洁电源主导化方面。在打造电网结构新形态,大电网、分布式、微电网融合发展,平衡模式从源随荷动的实时平衡模式向更大时空尺度的电能存储调度模式转变,实现电网格局多元化方面。在适应多元负荷新特性,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负荷特性由传统的刚性、纯消费型逐步向柔性、生产与消费兼具型转变,需求侧响应能力逐步提高,实现终端产销一体化方面。在开展多种储能新应用,以电化学储能为主,配合小型抽蓄、冰蓄冷等多类型储能手段应用,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多元储能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多元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方面。以及形成灵活调节新模式、运用数字赋能新技术等方面都做了实实在在、很有成效的工作。且有大量的案例,值得大家学习。
总之,我认为他们的经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我国县域范围内,落实“双碳”目标,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方面起到榜样的作用。
责任编辑:于彤彤
X 关闭
2023-06-05 19:20:41
2023-06-05 18:28:30
2023-06-05 18:14:26
2023-06-05 17:24:20
2023-06-05 16:54:58
2023-06-05 15:41:30
2023-06-05 14:42:55
2023-06-05 14:23:26
2023-06-05 13:00:17
2023-06-05 12:44:17
2023-06-05 12:01:41
2023-06-05 11:19:20
2023-06-05 10:42:51
2023-06-05 09:25:39
2023-06-05 08:57:40
2023-06-05 08:14:03
2023-06-05 06:56:08
2023-06-05 05:48:08
2023-06-05 02:56:02
2023-06-05 00:40:37
2023-06-04 22:47:32
2023-06-04 21:29:40
2023-06-04 20:15:18
2023-06-04 19:06:57
2023-06-04 18:04:03
2023-06-04 17:03:20
2023-06-04 16:21:38
2023-06-04 14:59:05
2023-06-04 14:18:57
2023-06-04 13:19:57
2023-06-04 12:23:56
2023-06-04 11:14:06
2023-06-04 10:47:32
2023-06-04 09:40:09
2023-06-04 08:59:14
2023-06-04 07:54:12
2023-06-04 07:29:12
2023-06-04 06:20:18
2023-06-04 05:09:11
2023-06-04 03:12:37
2023-06-04 01:30:27
2023-06-03 23:40:38
2023-06-03 22:08:58
2023-06-03 21:00:55
2023-06-03 19:55:32
2023-06-03 19:03:57
2023-06-03 18:01:27
2023-06-03 17:14:50
2023-06-03 16:20:15
2023-06-03 15:48:07
2023-06-03 14:45:42
2023-06-03 14:08:07
2023-06-03 12:52:12
2023-06-03 11:52:34
2023-06-03 11:22:48
2023-06-03 10:41:33
2023-06-03 09:48:24
2023-06-03 08:38:10
2023-06-03 08:03:37
2023-06-03 06:49:55
2023-06-03 06:02:36
2023-06-03 04:49:13
2023-06-03 03:49:02
2023-06-03 03:44:31
2023-06-03 02:11:32
2023-06-03 01:39:44
2023-06-03 01:37:21
2023-06-02 23:57:28
2023-06-02 23:19:32
2023-06-02 23:02:04
2023-06-02 22:02:09
2023-06-02 21:29:00
2023-06-02 20:19:39
2023-06-02 19:09:55
2023-06-02 18:50:41
2023-06-02 17:28:39
2023-06-02 16:40:12
2023-06-02 16:06:15
2023-06-02 15:31:43
2023-06-02 14:51:04
2023-06-02 13:16:14
2023-06-02 13:14:25
2023-06-02 12:49:04
2023-06-02 11:29:07
2023-06-02 11:05:24
2023-06-02 09:56:30
2023-06-02 09:49:15
2023-06-02 08:28:31
2023-06-02 07:52:22
2023-06-02 06:52:59
2023-06-02 06:31:04
2023-06-02 05:12:24
2023-06-02 05:00:21
2023-06-02 03:45:07
2023-06-02 03:31:37
2023-06-02 02:58:46
2023-06-02 01:41:01
2023-06-02 01:01:11
2023-06-01 23:46:04
2023-06-01 23:09:57
Copyright © 2015-2022 化工头条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0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