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要闻  > 正文

「西湖评论」对年轻人的“社恐” 大可一笑而过 世界热资讯

时间:2023-05-08 06:17:48     来源:杭州日报


(资料图)

如今社交网络越来越发达,大家的人际交往更如鱼得水了吗?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青年中,64.2%的人感觉自己存在心理或行为上的“社交卡顿”,仅有三成青年认为自己没有社交困难。

“社交卡顿”或“社交恐惧”,这是很多年轻人总结的自身特点。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交恐惧,一般指的是在面对社交场景时感到不适,除了产生紧张等情绪外,还伴有心跳加速、全身颤抖等躯体症状,属于恐惧症或焦虑症的范畴。但实际上,很多年轻人自认为的“社恐”,只是在面对陌生人时不知该如何打交道,远远达不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年轻人扩展了“社恐”的外延,又通过网络寻找到了跟自己同一类型的人,多少带有几分自我调侃的意味。

年轻人自称“社恐”,说明他们开始真正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这只是一种性格特点,并不是缺点。人与人之间的性格,本来就不可能完全一样。外向与内向,都各有优点。认识到自己的内向性格,根据自身性格来选择交际模式,这也是情绪稳定的体现。当代人有很多娱乐休闲、自我成长的方法,例如看书、运动、旅游、网上看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等,都可以独自完成或在虚拟空间进行,没必要为不擅跟陌生人打交道而烦恼。

更进一步看,年轻人的“社恐”,也说明社会功能日渐完善。如果把“社交”定义为不断去结识陌生人,那可以认为,年轻人的“社恐”,只是不愿意花费精力在无效或低效的人际关系上。很多年轻人在总结“社恐”时会表示,自己在熟悉的同学、朋友面前无话不谈,但却不知道该跟陌生人说些什么。能成为熟悉的人,往往也意味着双方有着共同的求学、工作等交往环境,人际关系有着天然的交集。而一些通常意义上的“社交”,带着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年轻人不愿意进行这样的“社交”,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以往要通过传统的“社交”才能达成的社会功能,现在已经不需要通过人际关系来实现了,至少是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这样的变化,也体现了社会功能的完善与丰富。

如果不敢见人、害怕跟人接触,以至于影响了学习工作和生活,这就是医学意义上的病症,需要去心理门诊接受正规的检查和治疗。但大部分年轻人的“社恐”,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形,只不过是为了避免出现“尬聊”。说到底,这只是个体的性格特点不同而已。对于年轻人的这种“社恐”,大可一笑而过。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化工头条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0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